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-> 行业动态 -> 路局之声

这把46岁的道尺,见证襄渝铁路巨变

2024-05-29 20:03:32 作者:佚名 来源:人民铁道网

  

  道尺是铁路工务系统作业中常用的测量工具之一。在巴山精神教育基地内陈列着一把木质道尺,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,如同一位退休的老战士,向人们诉说着奋斗的故事。

  

  
陈列在巴山精神教育基地内的木质道尺。

  

  20世纪60年代末,几十万筑路大军进驻巴山汉水,拉开了修建襄渝铁路的帷幕。就像战争时期民众支援前线一样,民兵连、学兵连也纷纷加入其中,直至1978年襄渝铁路全线通车。

  

  

  解和平(左二)与工友更换钢轨垫板。

  

 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阳(原襄樊),3跨汉江,7跨将军河,9跨东河,33次跨后河,穿越武当山、大巴山,西至重庆,全长895公里,沿线山高谷深,地势险要,是当年铁路修建史上最复杂、最艰巨、最困苦的干线之一。

  

  

  时任巴山工区工长解和平。

  

  随着襄渝铁路的建成通车,铁道兵撤走了,又奔赴新的战场;民兵连撤走了,去建设自己的家乡;学兵连也撤走了,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。谁来维护保养襄渝铁路呢?1978年6月,巴山工务指导区成立,巴山走来第一代养路人。解和平来了、郭励弘来了、武长运来了、赵远舰来了……

  

  
解和平使用过的木质道尺。

  

  他们身背铺盖卷儿,手提装着脸盆的网兜,乘坐绿皮车或闷罐子车相继赶来,一张张青春年少的面孔聚集在工区的油灯下,辉映在巴山的月光里。这把看似普通平常的道尺,是原铁道部劳模解和平使用过的,也是襄渝铁路巴山段发展的“见证者”,它目睹了“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务实创新”的巴山精神诞生过程。

  

木质道尺局部。

  

  木质道尺的尺身由木工师傅用方木制作而成,两端测头由钳工师傅手工磨制,最后经过校验,应用到线路测量中。它的使用过程很繁琐,测量时需要手动松紧螺丝,进行高低、水平的调节。

  

  

  
木质道尺局部。

  

  解和平是第一代巴山铁路人,也是原巴山隧道工区的工长。这个陕北小伙自1978年踏进巴山,一干就是12年。12年间,他以苦为乐,每天手提道尺,进到隧洞内,检查线路病害,一查就是半天,甚至十几个小时。

  

  付出总有回报。大巴山2号隧道的允许时速从最初的15公里提高到60公里,把这一段地质条件最复杂、基础最薄弱、病害最严重的“担心线”养护成了“安全线”“放心线”,其中就有这把木质道尺的贡献。

  

  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,木质道尺逐渐被淘汰,更换为目前使用的是电子道尺。只要把电子道尺放在线路测量对应的位置上,它就可以完成所有数据的测量检查,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精确度。

  

  

  “最美铁路人”王庭虎和工友们在巴山工区管辖进行桥梁设备检查。

  

  这把木质道尺就像一位时光的见证者,记录着襄渝铁路发展的历程与进步,诉说着巴山的峥嵘岁月,也激励着一代代巴山铁路人传承红色基因,积极践行“在一天,就要干好一天”的朴素誓言。在一代代巴山铁路人的接力奋斗下,巴山工务车间创造了连续45年安全生产无责任事故的好成绩。

  

  现在,巴山铁路地区的条件越来越好,养护设备也越来越先进,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,环境如何变化,传承巴山精神、坚守铁路安全的信念始终没有变,也永远不会变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peoplerail.com/rail/show-1827-537032-1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